國采落選,耗材巨頭脊柱業務退出中國。
2022年捷邁邦美將脊柱和牙科業務獨立,拆分出獨立上市公司 ZimVie。
近日,ZimVie正式宣布,受脊柱國采影響,計劃將旗下脊柱業務完全撤出中國市場。
獨立一年之后, ZimVie發布22年財報,總體營收 9.095 億美元,同比-9.8%,凈虧損6399美元。Q4整體營收2.282億美元,同比-12.4%,脊柱、牙科兩大業務板塊雙雙過下滑,財報披露帶量采購是最大影響因素。
3月1日,脊柱集采結果全國執行。在此節點,ZimVie官宣脊柱業務退出中國市場,意味深長。
脊柱國采,覆蓋5種骨科脊柱類耗材,形成14個產品系統類別,29個競價單元,872套系統,全國6426家醫療機構填報采購需求120.84萬套,首年意向采購量共109萬套,占全國醫療機構總需求量的90%,涉及市場規模約310億元。
影響之大,不言而喻。
從中選結果來看,平均降價84%。173家申報企業,152家擬中選,中選率89%。
從報量和報價來看,無論是外資還是國產企業,都拿出十足降價誠意,以換取如此巨大的市場。
一些知名外資品牌每套平均價格從6萬元降至4800元左右。技術最新的胸腰椎微創手術,其使用的耗材平均每套價格從近4萬元下降至5600元左右。用于治療壓縮性骨折的椎體成形手術耗材,每套平均價格從2.7萬元下降至1100元左右。
但反觀ZimVie,在第十一組椎間盤系統中,因降幅不足,成了唯一落標的廠家,533個意向量全部拱手讓人。在入選意向量的第12組單獨用頸椎融合器系統之中,中標名單同樣找不到其蹤影。
“躺平”之后,ZimVie失去大片市場已成定局。而在集采之下,高值耗材利潤一再被擠壓,退出市場對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也可能不是壞事。
2022年是骨科耗材集采的“大年”,三大品類正被集采全覆蓋。
脊柱之前,關節國采平均降幅82%,中選率92%。按2020年采購價計算,公立醫療機構人工髖、膝關節采購金額約200億元,占高值耗材市場的10%以上。
關節用骨水泥類醫用耗材帶量采購在即。2月8日,天津市醫藥采購中心發布《關于開展關節用骨水泥類醫用耗材產品信息確認及公示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開展關節用骨水泥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
創傷類耗材集采,京津冀“3+N”聯盟骨科創傷類耗材集采平均降幅達83.48%。河南等12省創傷集采平均降幅88.65%。近期上海市發布《關于開展本市骨科創傷類醫用耗材信息維護工作的通知》,明確推進。
骨科中市場占比相對較小的運動醫學,也有集采消息傳出。
去年9月,北京市醫療保險事務管理中心發布《關于開展電生理類、運動醫學類、神經介入類醫用耗材聯動采購醫療機構歷史數據填報工作的通知》,開展帶線錨釘的歷史數據填報工作。
上述耗材在骨科運動醫學領域用量較大,目前技術也比較成熟。江蘇6市聯盟曾開展過帶線錨釘談判采購,拿到52.04%的平均降幅,最高降幅達77%。
新年伊始,國家文件接連下發,2023年骨科耗材帶量采購仍是重點。
3月1日,國家醫保局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醫藥集中采購和價格管理工作的通知》,確定了2023年醫用耗材帶量采購主要方向及品種。明確要聚焦心內科、骨科重點產品。
更早在1月12日,國家組織醫用耗材聯合采購平臺發布了《關于開展人工晶體類、介入類及骨科類醫用耗材信息集中維護工作的通知》。
顯然,繼冠脈支架、人工關節、脊柱類耗材之后,第四輪醫用耗材國采品種,呼之欲出。
就目前而言,骨科大類中只有“運動醫學”尚未開展省級大規模帶量集采。因此有相關平臺預測,運動醫學類骨科耗材或將成為2023年的重點品類。
可以預見,骨科更多單品種將被納入國采,跨區域聯盟帶量采購,全品類覆蓋只是時間的問題。
一次集采過后,一個行業的價格水分被抽干,市場體系也隨之加快重塑。
尤其是進口品牌,集采之后,無論是中選后利潤大幅壓縮,還是落選后失去大片市場,其國內代理體系無疑會被重塑。
上海泰美,新華醫療子公司,90%業務來自于強生骨科器械代理,在骨科耗材開始帶量采購后,于2021年6月30日終止業務代理合作。
2017 年,骨科高值耗材上市公司凱利泰3.9 億收購了深策勝博,主業就是冠脈支架等器械的代理業務。
2019年深策勝博常規收入3 億,利潤 0.5 億。彼時凱利泰集團年收入12億,凈利潤3億。深策勝博不僅完成了集團四分之一的營收,也是銷售額最高的子公司。
3年完成業績承諾后,恰逢2020年,國家冠脈支架集采落地之時。在 2021凱利泰的 年報當中已經找不到深策勝博的業務和數據了,只有簡單的一句話:" 寧波深策在業務逐步終止后該公司的應收賬款處于資金回流階段 "。
集采之后,這家代理公司,業務終止,業績歸零,不由得令人唏噓。
可以看到,集中帶量采購帶來的價格大幅下降、大批企業落選,對整個醫療器械供應鏈帶來巨大的沖擊。這些影響不僅僅局限于一些跨國巨頭退出市場,更多的是對下游流通領域產生巨大影響。
有業內人士研判:省級和市級帶量采購會淘汰80%的企業,國家級帶量采購會淘汰90%以上的企業,每個細分領域最終只留下不到十家企業。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