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jv6ex"></button>
<span id="jv6ex"></span>
<rt id="jv6ex"></rt>
<rt id="jv6ex"></rt>
  1. <rt id="jv6ex"></rt>
  2. 聚慕 - 專業醫療器械服務商
    設為首頁 收藏本頁 人事招聘 關于聚慕
    400-901-5099
    全部商品分類
    全國兩院院士共議:將早期篩查列入防癌國策
    發布時間:2022-10-11 09:09:52

    早期癌癥治愈率可達90%以上,早診早治是國際公認對抗癌癥的最有效手段,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從中受益。國際權威醫學期刊CA發布2021版美國癌癥年度報告顯示,過去20年美國癌癥死亡率已經下降33%,即已有超過320萬人免于死于癌癥,且癌癥患者5年生存率已達67%。美國癌癥中心(ASC)發布了未來10年腫瘤一級抗擊計劃,稱為“2030癌癥預防和死亡率下降藍圖”,詳細分析了1930-2010年80年間美國癌癥死亡率先升后降的變化,癌癥篩查被再次強調?!跋啾戎拢覈┌Y檢出率比發達國家低3-4倍,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31%,不到美國的一半?!?/p>

    2022年2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負責全國腫瘤登記數據收集、質量控制、匯總、分析及發布工作。(由于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一般滯后,本次報告發布數據為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全國腫瘤登記處2016年登記資料。)該研究基于國家癌癥中心最新數據,從全國682個癌癥監測點中遴選487個高質量監測點,覆蓋人口達3.8億,詳盡闡述了2016年中國癌癥疾病負擔情況。與2015年相比,上報統計數據的監測點數量增加181個,高質量監測點增加119個,表明我國的腫瘤登記工作覆蓋面逐步推進,數據質量和規范程度進一步提高,為國家衛生政策制定提供更有力的科學依據。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程書鈞:

    腫瘤防治應戰略前移

    腫瘤是什么?它可能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生命現象,是人衰老過程中一種環境壓力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人生命過程中以免疫為主導的宿主因素從盛到衰的結果。

    其實,自腫瘤進入人們視野的那一刻起,人類對腫瘤研究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目前,國內外諸多研究已表明,腫瘤的發生發展與基因突變存在密切聯系,正是在基因突變學說的啟發下,腫瘤的靶向藥物治療獲得了重大進展。

    不過,目前,靶向藥物的耐藥性已成為其治療腫瘤的“軟肋”。究其原因,這除了與腫瘤細胞分子網絡異常復雜、高度異質性有關外,與宿主因素異常也有密切關系。由此看來,用基因突變學說并不能完全回答腫瘤發生的全部問題。

    其實,從正常細胞發展到危及生命的惡性腫瘤,大多都會經歷“癌前病變”階段,而從“癌前病變”發展成為侵襲性癌一般需要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癌前病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可逆性。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能夠在“癌前病變”階段做文章,就可能有效地阻止侵襲性癌癥的發生。應將防治消化道惡性腫瘤癌前病變——早期癌為核心的戰略,列為我國惡性腫瘤防治近期及中期(5~15年)規劃的重心,因為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防治技術已被科學證明行之有效,并可以在我國逐步推廣實施,將有效降低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的死亡率和發病率,這也是逆轉我國惡性腫瘤高發病率、高死亡率趨勢極為有效的戰略措施。

    腫瘤是全身性疾病,不能只看成是孤立、局部的腫瘤問題。未來腫瘤研究要高度重視腫瘤的宿主因素,診療思路要從單純治療病人的腫瘤,逐漸過渡到治療帶腫瘤的病人,加強宿主抑制腫瘤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只考慮直接殺滅腫瘤的方法。

    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國家疾病防治策略的調整,許多腫瘤患者將與現在的“三高”患者一樣,可以帶病生存很長時間。彼時,我國的腫瘤防治也會邁上新的臺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

    癌癥早期診治得益于篩查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和疾病譜的變化,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疾病成為了中國城鄉居民主要疾病死因,其中癌癥已成為我國居民死因之首。

    在過去的20年,美國患癌人群總死亡率已經下降25%,而中國的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仍處于上升態勢,未見拐點。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國對腫瘤的早診早治認知不足,缺乏有效的篩查手段,患者就診時大多數為中晚期,導致我國腫瘤治療效果遠不如西方國家。

    對此,我有以下的倡議:首先,加強腫瘤的立體防控。世界衛生組織(WHO)表明90%的癌癥與環境有關,且有研究證明,PM2.5已經成為全球第五大致死風險因素,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腫瘤防控離不開環境提升與改善。

    其次,重心前移、精準篩查。提高癌癥治療療效的關鍵是重心前移、早診早治。早診早治的優點一是療效好,例如胃癌、宮頸癌、肺癌、乳腺癌的早期治愈率在90%以上,甚至達到100%;二是費用低,由于免除了后期放療、化療、靶向、免疫等綜合治療,可以大大減少經濟負擔;三是損傷小,后期治療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對人體損害也較大。

    早期診治得益于篩查,在美國和我們的鄰國日本胃和腸鏡篩查已經非常普及,這也使他們的胃腸腫瘤五年生存率遠遠高于我國。我國已經認識到了早診早治的重要性,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山東省是最早加入國家癌癥早診早治項目的省份之一,先后承擔了農村、淮河流域和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已完成免費癌癥臨床篩查50萬人次,檢出陽性病例及癌癥患者10000余例,其中早期患者5000余例。但從全國范圍來看,力度還遠遠不夠,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腫瘤篩查和早診早治的投入和關注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

    用好消化道癌癥篩查的“金剛鉆”

    回首改革開放40年,中國消化疾病領域在診斷、治療、學術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胃癌發病率與死亡率依舊處于全球前列。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癥仍嚴重威脅著百姓健康。我國每年消耗治療費用近千億元,眾多家庭“因癌致貧”甚至傾家蕩產。

    治療癌癥尚無特效藥和醫療技術,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內鏡是消化道癌癥最得力的“神捕手”,為何我國遲遲未能全面開展?追根溯源,一是傳統“插管”胃鏡舒適度較差,大眾對內鏡的恐懼心態成為“攔路虎”;二是檢查不方便,傳統內鏡只能在設有內鏡科的醫院進行;三是開展難度大,內鏡操作復雜,必須由專業內鏡技師完成,基層醫療機構受限較多;四是老百姓缺乏早篩意識,很多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癌癥,錯過了最佳治療期。

    解決消化道癌癥“早篩難”的問題,舒適化篩查勢在必行。由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磁控膠囊胃鏡不用插管,沒有創痛也無需麻醉,15分鐘左右就能完成胃部精準全面的檢查。該項檢查安全可靠、操作簡便易于普及,解決了以往胃鏡檢查接受度差、檢查區域受限、操作不便、內鏡醫師緊缺等弊端,已在全國30個省市投入臨床應用,讓更多的老百姓能夠舒適、方便地做篩查。如果此項舒適化篩查全面納入醫保,將有助于其廣泛推廣與落地見效,為中國胃癌早篩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了這樣的“金剛鉆”,要物盡其用。在進一步深化科普、推進百姓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國家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國家衛健委牽頭,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有科學模式的、有適宜技術支持的消化道疾病及健康管理工程;制定專門政策,完善篩查體系,從醫院對百姓的定期提醒和健康管理工作做起,以點帶面、逐漸鋪開,敦促全民主動參與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各級醫院要合力打造緊密型醫聯體,為基層醫療機構配置優質醫療資源,提升診療能力,拓展篩查范圍與深度,惠及更多基層百姓。建議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支持互聯網醫院工作的開展,以專項資金幫助基層醫療機構購置設備,為實現基層消化道腫瘤篩查落地見效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孫燕:

    癌癥預防勝于治療

    癌癥是一類多病因、多階段形成的慢性病。病因包括物理性、化學性和生物性等外因,也包括遺傳、免疫缺損和神經內分泌失調等內因。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癌癥定位為可控慢性疾病。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在高發區的研究表明預防和篩查,早診早治是關鍵,例如河南林州市、云南個舊市最常見的食管癌、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已下降。林州市并被WHO譽為“在基層開展癌癥防治的典范”。

    我們提倡的防癌四條:(1)遠離可能的病因,例如治理環境污染、嚴格控煙和酗酒、避免肥胖、不吃發霉和含有亞硝胺的食物、潔身自愛避免不正當性行為等;(2)每年定期有效篩查,例如適齡人群每年進行血癌指標檢查、低劑量胸部CT、乳腺、甲狀腺、腹部超聲及必要的胃腸鏡檢查等。對于有家族史的人尤其不可忽視;(3)積極治療癌前病變,特別是重度慢性食管上皮增生、胃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部息肉、慢性肝炎、結腸多發性息肉、HPV和HIV感染等;(4)身心健康,生活規律,適當鍛煉,積極提高免疫功能等,已經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為了讓癌癥發病率早日下降,希望黨和政府高度關注,大家行動起來,為實現健康中國而不懈努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林東昕:

    腫瘤防治還需找準關鍵點

    癌癥是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趨勢,加強腫瘤的預防和早診早治迫在眉睫。

    我們常說,控制惡性腫瘤、降低發病率的關鍵在于有效預防,而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在于早診早治和個體化治療,需要在宣傳教育上深入人心。

    醫學界普遍認為,惡性腫瘤是個體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經過多階段進程最終形成的一類極其復雜的疾病。環境因素只是腫瘤發生的誘因,個體的遺傳因素在腫瘤發病中起了重要作用。我們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研究者的工作都表明,個體之間遺傳背景的差異是造成惡性腫瘤個體易患性不同的重要原因。

    我們在研究中還發現,一些罕見的家族性發生的腫瘤有特定基因的先天性突變,正是攜帶這種突變基因,最終導致一些人發生腫瘤,這種突變基因叫作腫瘤“易感基因”。然而,絕大多數常見腫瘤,如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等并不存在這種先天性突變基因。

    隨著生物醫學的發展,尤其是基因組學的研究進展,我們發現,決定細胞生命活動的基因存在遺傳變異,這些遺傳變異是許多常見的慢性病,包括惡性腫瘤的易患因素。攜帶某些遺傳變異的個體,可能會對環境中的致癌因素格外敏感,在漫長的人生中經過環境與基因的相互作用而易患腫瘤。

    因此,探索腫瘤遺傳易患因素,有助于鑒別高危險人群和個體,這對有效預防、控制惡性腫瘤具有戰略性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王紅陽:

    癌癥早篩須全社會參與

    癌癥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疾病,全球每年約有22%的新增癌癥病例和27%的癌癥死亡發生在中國。雖然我國的癌癥發病率位居世界中位,但其癌癥致死率卻高居世界前列。以肝癌為例,全球每年約70萬人死于原發性肝癌,其中超過一半來自我國。盡管近年來我國在癌癥研究和防控上增加了投入,但距離應對我國癌癥嚴峻挑戰的需求還相差甚遠。

    癌癥的早期預防控制、早期篩查診斷和早期精準治療是降低癌癥發病和死亡的重要手段。肝癌的早期篩查和早期診斷仍是世界性難題,我國的肝癌絕大多數與慢性病毒性肝炎有關。目前,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約9000萬人,其中近3000萬人為慢性乙肝患者,這些患者都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加強對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早期預警和篩查,對于我國的肝癌防控至關重要。

    在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資助下,我們成功篩選和自主研發了新型肝癌診斷試劑,現已獲國家藥監局認證并在臨床推廣應用。但肝癌是種異質性極高的惡性腫瘤,單個分子標志物無法解決肝癌早診難題。因此,我們在前期工作基礎和企業支持下,在全國13個省份展開了“全國多中心前瞻性肝癌極早期預警篩查”項目。該項目將全面篩查肝癌早期預警和診斷標志物,推動研究成果的產業轉化,研制試劑盒并在臨床應用,以提升我國肝癌早期診斷水平,改善肝癌患者預后,降低病死率。

    實現腫瘤精準診療的最后一公里在醫院,但腫瘤預防和早篩卻需要全社會的參與。而新的診斷技術和抗癌新藥的研發卻需要產學研用完整鏈接,醫工結合共同努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

    算一筆惡性腫瘤防治的“經濟賬”

    調查顯示,我國全社會發生的惡性腫瘤防治費用,男性占比58%,高于女性。從年齡分布看,惡性腫瘤防治費用主要花在35歲以上人群,尤其是50歲以上迅速增長,在51~55歲組達到峰值。年齡在45~59歲的中年人占總人口不到20%,卻消耗惡性腫瘤防治費用的47%,說明惡性腫瘤已對勞動力人群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從腫瘤防治費用的功能分布來看,96%用于治療性服務,其中40%用于門診治療服務,56%用于住院治療服務,預防費用的構成極低。

    惡性腫瘤診療方面的主要問題是,基層醫院因缺乏技術和合格的專業人員,很難及時診斷和發現早期患者;在醫療資源豐富的大醫院,治療的患者多數處于中晚期;用于發現和治療早期病人的資源很有限。

    國內外醫學發展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預防是最根本的對策,是最需要優先考慮的工作重點和效益最高的措施。如果不深入研究和解決好腫瘤防控的資源分配問題,惡性腫瘤對我國居民的危害將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控制。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結科學研究結果認為,全球40%的腫瘤是可以預防的。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表明,中國的腫瘤60%是可以預防的。所以,我國惡性腫瘤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增加防控投入,并提高投入產出效益,為減輕惡性腫瘤對國民健康與生命的影響作出努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

    消化道腫瘤早篩勢在必行

    腫瘤患者越來越多,醫生越來越累。目前,盡管我國有140余所腫瘤專科醫院,相關衛生技術人員6.74萬人,腫瘤科床位數約20.3萬張,但還遠遠無法滿足全國每年約380萬新發腫瘤患者的需要,我國的腫瘤防控面臨嚴峻挑戰。

    與此同時,美國的癌癥總死亡率穩步下降,25年來下降了27%。這得益于其早期診斷、新藥研發、防治策略的綜合應用。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 全美的結直腸癌篩查的普及率達到62.4%。

    我國是消化道腫瘤高發國,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每年新發病例約150萬例,死亡病例約100萬例。事實證明,預防和篩查對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預防能夠控制發病率上升勢頭, 甚至可以降低一些癌癥的遠期發病率,如胃癌、結直腸癌和宮頸癌,適宜性篩查技術使得診斷普遍提前。鑒于此,應該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消化道腫瘤篩查,實現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預防消化道腫瘤的發生,降低死亡率,減少國家醫療支出。

    腫瘤早期會有一些腫瘤“出芽”,一般只有少數腫瘤細胞組成的“小巢”出現在腫瘤浸潤的最深處的前端,它的判定對診斷治療意義重大,同時也是易被忽視的診斷細節。規范化篩查能夠診斷出早期腫瘤,及時制定治療策略。

    盡管不斷涌現新的分子標記物,但幾乎沒有哪一種特異的分子標記物能識別所有種類的腫瘤,分子標記物的研究仍是亟待突破的研究熱點。

    此外,對于個別消化道腫瘤,如胃癌、結腸癌,由于人們對胃腸鏡檢查的總體依從性不高,要做普遍性的胃腸鏡檢查難度大。所以建議可以先對一般人群做初步篩選,篩選出高危人群,讓這部分人做胃腸鏡。而針對于已經有比較成熟篩查技術的腫瘤,我們應當將先進、科學的篩查經驗補充到國家規范篩查的標準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近日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中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癌癥大國”。

    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457萬例,其中男性248萬例,女性209萬例,2020年中國癌癥死亡病例300萬例,其中男性182萬例,女性118萬例。

    我國受癌癥困擾的家庭以千萬計,要實施癌癥防治行動,推進預防篩查、早診早治和科研攻關,著力緩解民生的痛點。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2016.10)

    第七章  強化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

    第一節  防治重大疾病

    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加強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強化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針對高發地區重點癌癥開展早診早治工作,推動癌癥、腦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機會性篩查?;緦崿F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預全覆蓋,逐步將符合條件的癌癥、腦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診早治適宜技術納入診療常規。加強學生近視、肥胖等常見病防治。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

    《“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

    (2021.12)

    五、強化醫工協同,提升有效供給能力

    (一) 加強原創性引領性醫療裝備攻關

    圍繞心血管、呼吸、腫瘤、創傷、兒科等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需求,支持醫療機構、科研機構、生產企業等組建攻關團隊,加強醫療裝備基礎前沿研究,突破一批顛覆性、原創性技術,開發一批滿足醫學教學、臨床研究、科學研究等需求的醫療裝備,引領醫學模式變革。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集中醫療行業優勢資源著力攻關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診斷、治療裝備,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治療裝備,提升公共衛生領域醫療物資保障能力。

    (二) 加強臨床應用創新研究

    支持醫療裝備企業與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深度合作,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開展醫療裝備臨床應用創新研究,提升低劑量、快速成像、篩查預警、早期診斷、微/無創治療、個體化診療、人工智能診斷、術中精準成像、智慧醫療、中醫治未病等醫療裝備性能水平,打造優勢產品。推動生產企業與醫療機構緊密聯動,推動制定一批國際先進的醫療裝備使用和臨床應用標準規范,加快創新產品推廣應用。

    (三)加快智能醫療裝備發展

    支持醫療裝備、醫療機構、電子信息、互聯網等跨領域、跨行業深度合作,鼓勵醫療裝備集成5G醫療行業模組,嵌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推動醫療裝備智能化、精準化、網絡化發展。聚焦智慧醫院建設需求,開發導診、門診篩查、咽拭子采集、抽血、輔助檢驗、智能無接觸式掃描、輔助診斷、重癥監護/護理、智能巡診、配液送藥、醫療垃圾處理、消殺滅菌等系列醫療機器人,提升安全診療防護能力。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

    (2022.5)

    二、總體要求

    (二)基本原則

    預防為主,強化基層。把預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和重點人群健康,強化防治結合和醫防融合。堅持以基層為重點,推動資源下沉,密切上下協作,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三)發展目標

    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艾滋病疫情繼續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結核病發病率進一步降低,寄生蟲病、重點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病危害持續得到控制和消除,重大慢性病發病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心理相關疾病發生的上升趨勢減緩,嚴重精神障礙、職業病得到有效控制。

    四、全方位干預健康問題和影響因素

    (三)強化慢性病綜合防控和傷害預防干預

    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策略。加強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到2025年覆蓋率達到20%。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綜合防治能力,強化預防、早期篩查和綜合干預,逐步將符合條件的慢性病早診早治適宜技術按規定納入診療常規。針對35歲以上門診首診患者,積極推進二級以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血壓普查工作。在醫院就診人群中開展心腦血管疾病機會性篩查。推進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共場所設置免費自助血壓檢測點,引導群眾定期檢測。推進“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共管,高血壓、Ⅱ型糖尿病患者基層規范管理服務率達到65%以上。將肺功能檢查納入40歲以上人群常規體檢,推行高危人群首診測量肺功能,提升呼吸系統疾病早期篩查和干預能力。多渠道擴大癌癥早診早治覆蓋范圍,指導各地結合實際普遍開展重點癌癥機會性篩查。以齲病、牙周病等口腔常見病防治為重點,加強口腔健康工作,12歲兒童齲患率控制在30%以內。強化死因監測、腫瘤隨訪登記和慢性病與營養監測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健康危險因素監測評估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推動防、治、康、管整體融合發展。

    五、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

    (三)促進老年人健康

    強化老年預防保健。開發老年健康教育科普教材,開展老年人健康素養促進項目,做好老年健康教育。加強老年期重點疾病的早期篩查和健康管理,到2025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城鄉社區規范健康管理服務率達到65%以上。實施老年人失能預防與干預、老年人心理關愛、老年口腔健康、老年營養改善和老年癡呆防治等行動,延緩功能衰退。

    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

    (一)優化醫療服務模式

    推廣多學科診療。針對腫瘤、多系統多器官疾病、疑難復雜疾病等,推動建立多學科診療制度。鼓勵將麻醉、醫學檢驗、醫學影像、病理、藥學等專業技術人員納入多學科診療團隊,提升綜合診治水平。鼓勵醫療機構采取多種方式設置服務協調員,在患者診療過程中予以指導協助和跟蹤管理。

    八、做優做強健康產業

    (三)促進社會辦醫持續規范發展

    鼓勵社會力量在醫療資源薄弱區域和康復、護理、精神衛生等短缺領域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引導促進醫學檢驗中心、醫學影像中心等獨立設置機構規范發展,鼓勵有經驗的執業醫師開辦診所。增加規范化健康管理服務供給,發展高危人群健康體檢、健康風險評估、健康咨詢和健康干預等服務。落實行業監管職責,促進社會辦醫規范發展。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


    為您找貨 · 告訴我們您想要找什么商品?我們將盡快給您答復。
    * 商品名稱:
    * 您想了解:
    • 商品資料
    • 貨期
    • 價格
    • 安調
    • 其他
    * 手機號碼:
    * 姓名:
    亚洲成Aⅴ片人久久久|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button id="jv6ex"></button>
    <span id="jv6ex"></span>
    <rt id="jv6ex"></rt>
    <rt id="jv6ex"></rt>
    1. <rt id="jv6ex"></rt>